一
治理理念滞后,缺少治理重点
把污水处理单一理解为收集,认为污水收集起来了就是治理了,没有明确的治理重点和治理目的。有的农村居住分散,几户组成一个村庄,星星点点遍布在一个乡镇;有的户数虽在,但人员稀少,几十户的家庭只有几十人甚至十几人。村居现状与人口居住实际决定了污水产生数量少,污水类型单一,有的家庭洗涤、厨房、冲厕等,一天只能产生两三桶污水,却被要求通过管道运送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污水处理站。理念滞后思想落后,更谈不上因村施策、重点突出。劳民伤财,群众有意见。
二
治理模式单一,评判标准单一
三
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落后
四
暑维困难,成了负担
一方面,不少临时抱佛脚建造的污水处理站,由于设施与处理量不匹配,要么收集不到污水不必要运行,要么处理能力达不到无法运行。另一方面,建好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基本上大都是村镇负责管理维护,由于设施落后和处理成本费用高昂,很多村镇无力负担日常维护及运营费用,加上运维周期长、运维成本高,村镇又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管理和监管存在漏洞,设施很容易损坏或失效,被搁置或基本闲置现象普遍,不少乡镇平时仅用作上级检查展示使用,负责维护管理的干部为了应对检查,想尽办法制假造假各项数据,不仅疲惫不堪,而且助长催生形式主义和不正之风。
治理农村污水首先要知彼知己,然后再考虑对症下药。要准确把握农村污水的自身特点和排放特点进行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成分复杂,大多污染物含量都很高,这些污染物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对环境造成危害。要了解农村污水的排放特点,明确是因为农村的地形和居住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污水分散在不同的区域和农户中,呈现始终处于在排放分散型状态,收集和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不能脱离这种分散的排放方式。要善于运用好各类有特点的技术进行治理。由于农村污水排放分散和污染物含量高,导致其处理难度较大,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难以适应农村的环境条件。要结合农村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资源状况等自然因素,农村的人口规模、居住分布、生活习惯、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等社会因素,农村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质、变化规律、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技术因素,采用适合农村特点的技术和设备。要找准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短板进行治理,比如尚未健全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体系,还不完善的管理监督及考核机制,以及运行管理工作不平衡、公众参与度不高、对社会的宣传方面还有待于加强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污水处理的发展,给农村污水处理的进行带来了困难,必须要把好脉问好诊破好局,寻求选择和解决适用于农村的最佳污水处理模式。
农户居住不集中、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难题。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搞“一刀切”,善于运用多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方法,哪种方法管用、哪种方法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哪种方法受到百姓欢迎就用哪种方法。要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问题,科学选定治理模式:居住较为集中、环境要求较高的地区,采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辐射带动周边村模式;不具备条件的人口集聚村庄,采取单村或多村合建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有余量的企事业单位,主动承接周边农村生活污水;具备条件的村庄就近采取收集转运;居住分散地区探索采用生态处理技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对农村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营养盐等污染物进行去除或转化,通过预处理、生物处理和后处理使污水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达到可以用于农业灌溉、景观用水、生态用水等目的。比如,厌氧+生态种植组合工艺农村污水处理就有这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调节池、厌氧池、生态塘组合,废水通过自然流动,经过生物处理使废水处理达标。运营成本低、人力消耗低。出创新治理
一直以来,农村污水处理存在着“一条路走到黑”的“建站处理”固有模式,无论是咫尺为邻还是路远迢迢,都要铺管、转运、收纳汇总,既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区位条件、人口密集程度,也没有顾及污水产生规模、排放去向和人居环境改善需求,投资大、效益低,运营成本高、管理维护难,有的收集不到水也要运行,甚至出现在进水口“倒粪”造污现象,形式主义、弄虚作假一度在基层流行。要坚持“一次建设、长效运行”的治理模式和以“可持续治理方案”为主的治理思路,拓宽治理渠道,创新治理办法。要立足“农村、农民、农业、农田”,针对广大农村点源污染排放分散、随机性强、水量较小,建设管网难收集、费用高等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农村污染资源化利用治理,推动农村污染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景观打造相结合,针对性地探索生态法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并形成以生态修复、变“污水”为“肥水”还田、浇地的新模式。要善于使用生态农业和生态厕所等环保技术来处理农村的污水,在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产生的源头上进行就地处理和循环利用,满足农民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推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