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设施建设滞后、治理能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设施建设、提高治理能力、加强监管和维护、引入社会资本等。同时,还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治理模式和技术,充分利用污水中的资源,实现治理效果的最大化。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各地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探索出多种模式,乡村的“颜值”不断提升。然而,从全国来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仍有待提高。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等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城市污水收集率约为70%,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为31%,很多农村依然处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状态。
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治理机制不完善、治理重点不突出、治理成效评估不合理、治理模式不科学等问题,标准、技术、资金和机制仍是制约“治水”能力提升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让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走得更快更稳更实?
一户一策,标准不搞“一刀切”
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农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以及从事农村公益事业、公共服务和民宿、餐饮、洗涤、美容美发等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等推动下,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户一策的治理方式,意味着针对不同家庭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理方案,综合考虑家庭人数、生活习惯、污水排放量等因素,从而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在治理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资源状况,合理选择治理技术,避免浪费和不合理投资。
确实,尽管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治理设施“晒太阳”,无法正常运行。这主要是由于设施建设质量不高、运行管理不善、维护保养不到位等原因所致。
即便是北京,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滞后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提升。针对督察发现的问题,北京市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治理效果。
针对居住相对集中的农户,采取“集中联建”的治理模式是可行的。这种模式可以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并且有利于对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将多个农户的污水集中处理。这样可以将分散的农户污水集中起来,便于统一管理和运营,提高治理效果和稳定性。同时,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规模较大,可以利用规模效应降低单位处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破解资金难题,建得起更要用得起
近年来,全国每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投入均在600亿元以上。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还会继续加大。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数量快速增加,设施长效运维资金保障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例如,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提供财政补贴等。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村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可以积极参与农村污水治理。企业可以通过投资、承包等方式参与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实现投资多元化。社会组织则可以通过捐赠、义捐等方式为农村污水治理提供资金支持。
污水变“肥水”,智能管理精准高效
农村生活污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对于农业来说是重要的肥力来源,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相比之下,城市污水的处理通常以消除污染为主,而农村污水的处理则更应该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
“发挥污水水肥功能,进行资源化利用要定期对结果进行评估,及时改进,确保治理成效。”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研究员夏训峰说,利用果园、菜园、农田、草地等消纳污水时,不能造成板结、盐渍化等问题。
近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将深入谋划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加大治理和监管力度,着力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下一步,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成效评判标准。此外,还将定期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进行评估,结合区域水质改善需求,分阶段逐步提高治理水平。
破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通过试点示范、污水资源化利用、审慎建设设施、完善改造及退出机制、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