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于2023年11月30日在阿联酋迪拜开幕。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观察员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的周国模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徐林、李翀、梅婷婷和王丽一行5人赴迪拜参加了COP28。12月6日,团队《竹林碳觅》系列科普作品亮相中国角,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驻足关注,其中《我是吸碳王》儿童绘本(中英版)受热捧,共赠送了150余本。此外,《我是吸碳王》短视频在中国角冷餐会上循环播放。12月8日,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加拿大UBC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联合组织的“林业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NbS):知识与技能的全球对话”在COP28边会上举办,来自国内外的林业专家、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共同探讨了林业缓解气候变化的现状和趋势。会上,周国模教授团队成员作了题为“King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From Professional to Public for Bamboo Forest Carbon”和“Grading for Products Using Bamboo as a Substitute for Plastic based on an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Effect”的报告,介绍了团队在竹林碳汇科普和“以竹代塑”产品分级上的相关工作,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竹林碳汇:周国模教授团队的绿色创新案例分享
竹子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与水稻、玉米等作物同属禾本科,有些低矮如草,有些高大如树。高大竹子的茎秆材质坚硬,随着工艺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竹产品可完美替代木材产品。竹子生长快速,固碳能力强,具有“爆发式生长”的特点。通量观测数据表明,竹林生态系统年吸收二氧化碳高达24吨每公顷,与亚热带其他森林相比,是杉木林的2倍、马尾松林的4倍。竹子采伐周期短,立竹4-6年成熟,这使得竹林碳汇可以以产品的形式长期连续从自然生态系统输出到社会系统中。竹子以鞭根繁殖,每年或隔年可萌生新竹,这使得择伐后的竹林基本不改变其地上、地下的结构。竹林的高固碳能力,采伐周期短和鞭根萌生的特点,使其成为极优的碳汇林。
周国模教授是国内外竹林碳汇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带领的团队在竹林碳汇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构建了竹林碳汇形成机理、监测技术、固碳增汇技术和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等完整知识储备,为我国推动林业碳汇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公众对竹林碳汇的认知还极度缺乏。为突破专业知识向大众认知的转化,更好竖立民众环保意识,近5年来,周国模教授团队推动了竹林碳汇的科普宣传工作。由周国模教授领衔,分别创作了《竹林碳觅》、《幽篁国的竹林碳语》和《我是吸碳王》三本面向不同群体的科普读物。《竹林碳觅》面向普通读者生动形象的讲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控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竹子家族全生命周期的神奇固碳特征,以及人们如何提升竹林固碳能力,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创美好未来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幽篁国的竹林碳语》面向青少年,以童话故事为叙述载体,用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串联整合生态学、植物学、昆虫学等跨学科专业知识,对竹林与碳汇、竹林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通俗易懂且生动活泼的解读,呈现了一部鲜明独特的竹子大观。《我是吸碳王》面向低龄儿童,精心塑造了毛竹大王、二氧化碳、竹子将士等鲜明拟人形象,讲述了在竹博士的智慧支持下,毛竹大王带领竹子军团抵御二氧化碳入侵,保卫美丽家园的光辉战斗故事,生动有趣地讲述了竹子吸碳固碳的特征和本领。
竹子强大的经济环保效益还体现在“以竹代塑”、减少塑料污染的潜力上。难以分解的塑料给土壤和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陆地和海洋生物的生存;分解的微塑料进入生态系统循环,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目前超过140多个国家出台了禁塑令或相关政策措施以减少塑料产品的使用,并积极寻找相关替代产品。竹产品因其低碳、生长迅速、可降解等特点,是替代塑料制品的优良选择。我国拥有超过3000多种竹产品,其中可替代塑料的竹产品,也叫“以竹代塑”(BSP)产品。然而,BSP产品的环境效益不一而同。为明确BSP产品的环境效益,从而更好地服务政策制定者制定“以竹代塑”政策措施,方便消费者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周国模教授团队从2011年开始陆续开展了竹产品碳足迹研究和基于综合环境效益的BSP产品分级研究。选择了6类30个代表性竹产品,计算其综合环境效益值,并以该数据为依据进行产品分级。相关方法以团体标准的形式在2023年8月的国际(安吉)“以竹代塑”创新大会上发布,为国内“以竹代塑”产品分级分类工作提供了方法依据。
未来,周国模教授团队仍将继续推动竹林碳汇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开展相关研究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为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