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是法定规划,是乡村地区进行各类开发建设的法定依据。编制乡村规划必须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通盘考虑城乡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推动形成区域一体、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的乡村规划体系,着力打造“形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融合的美丽田园乡村。
塑造乡村形态之美。乡村之美,美在特色。我们立足甘肃地域广阔狭长、气候类型多样、地区差异较大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着力勾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彩“陇原风情画”。一是突出区域性。综合自然环境、发展条件、文化传统等情况,按照河西走廊、中部沿黄、甘南高原、南部秦巴山、陇东陇中黄土高原五大区域,科学布局乡村空间形态,合理确定发展目标、任务和举措,力求乡村规划体现地域特色,形成错落有致、五彩缤纷的整体格局。二是突出多样性。结合打造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5种县域类型,在综合分析乡村发展条件和潜力的基础上,针对全省生态脆弱、地灾多发的实际,将全省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搬迁归并和“看不准”5种类型,引导乡村科学编制规划、促进特色发展。集聚提升类村庄重在挖掘比较优势,强化产业支撑;特色保护类村庄重在挖掘历史文化等特色优势,发展壮大乡村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城郊融合类村庄重在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城镇后花园;搬迁归并类村庄重在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近期无法搬迁的,通过农村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维护等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要,搬迁归并后的村庄原址及时复垦或还绿;“看不准”类村庄原则上先不安排建设项目。三是突出差异性。农村不是城市的翻版,而是别有风格、另具韵味的田园。应立足环境条件、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和历史脉络,不搞“一刀切”模式,引导各地科学把握村庄分类标准,逐村分析、精准确定村庄类型,做到“一村一特色、千村千面貌”的差异化,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同质化,最大限度避免“再次落伍、二次浪费”,避免农村“不像农村”的现象发生,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厚植乡村产业之美。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应是乡村规划的着力所在,需要统筹谋划好产业选择、建设用地、项目布局等,引导乡村地区向内涵式转型发展。一是立足特色优布局。结合乡村资源禀赋,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的原则,合理安排村庄产业发展空间,注重规划“留白”,有效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层次。二是突出集聚优布局。统筹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完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布局,引导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对空心村、闲置宅基地、撂荒地、废弃建筑等,采取整治、复垦、盘活、撤并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效益。三是深化融合优布局。依托乡村发展基础条件,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通过规划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集中连片、深度融合、集聚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催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着力构建产业融合新体系。赋能乡村生活之美。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编制乡村规划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破解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等突出短板弱项,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一是聚焦畅通畅行。甘肃地广人稀,大部分村庄点状分布、村民居住分散、资源利用率不高。在乡村规划中,我们有针对性地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快推进乡村道路路网、自然村组道路通硬化路,实现农村公路建设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真正把产业路、旅游路、致富路修到群众家门口和心坎上。二是聚焦服务配套。抓好乡村规划与县城、中心镇规划有效衔接,因村制宜明确村域公共服务设施选址、规模、标准等要求,引导城镇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电商网点等设施配置,推动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融合发展的格局,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三是聚焦生态保护。突出以规划提升农村“颜值”,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治理,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空间布局,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厚植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乡村底色。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稳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让良好人居环境真正成为农民生活的增长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四是聚焦发展安全。深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滑坡、泥石流、旱涝等各类灾害的影响,划定乡村灾害风险管控边界,明确综合防灾减灾措施,筑牢农村安全“防火墙”,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彰显乡村人文之美。乡土文化是乡村的根和魂。编制实施乡村规划,必须既注重塑形,更注重铸魂。一是延续文化根脉。敬畏历史、敬畏文化。
本文源自乡村发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