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绕碳交易,长三角各地开展了不少探索。尤其在浙江,涌现出了一批“卖碳翁”。
去年底,安吉开展竹林碳汇收储交易试点,首批完成收储交易的大里村等五家单位共拿到三年竹林碳汇交易金108.62万元。从2020年开始,丽水山区已先后达成6笔碳交易,卖出了670余吨碳减排指标。近期,丽水两家银行试水零碳金融网点打造,通过购买碳汇来抵消运营和装修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多笔碳交易背后,出售碳汇的村庄成为赢家,将空气“变现”成了村集体可支配的收入。
叶子变“票子”
“碳交易分为两类,碳配额和碳减排,其中碳配额是强制实施,碳减排是自愿执行。”丽水学院教师李泰君向记者解释,他长期专注于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等研究。
碳配额指碳排放配额(CEA),主要用于工业减排,指的是主管部门向纳入试产的企业发放配额,当企业实际排放量超过配额时,需要向有配额富余的企业购买,而配额富余的企业则可以将多余的配额出售。去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交易的就是碳配额。
碳减排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指符合规定的减排项目可以申请签发国家核证资源减排量,用于出售获得额外收益。其中,林业碳汇是关键。所谓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和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简单来说,森林经营、竹子造林和可持续草地管理等,都属于林业碳汇。
安吉、丽水等地“卖碳翁”做的交易,本质上就是林业碳汇,将“叶子”变成“票子”。
与工业减排相比,林业固碳投资少、综合效益大,因而备受关注。“现阶段,林业碳汇交易的金额不一定很高,主要是重在探索和尝试。”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执行院长刘克勤告诉记者,无论碳汇交易还是GEP核算,本质上讲的都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目的是为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搭建一座桥梁。一般来说,林业碳汇储备丰富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可能相对落后,推动林业碳汇交易或许能帮助一批风景好但经济弱的地区弯道超车。
2018年出台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购买贫困地区林业碳汇”。去年10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李泰君指出,从国内市场来看,目前仍以碳排放配额(CEA)交易为主,碳减排(CCER)交易为补充。但从长远看,碳减排交易的重要性可能逐年上升,未来林业碳汇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竹林的“重生”
2010年起,依托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浙江开展林业碳汇项目试点。2011年11月,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携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试水林业碳汇交易。在启动仪式上,首笔交易达成——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10家企业,签约认购首批14.8万吨林业碳汇。
2012年,安吉县开始探索。安吉以竹林为代表的林业资源丰富,全县约有87万亩竹林、200万亩林地。当时,安吉与国家森林草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森林碳汇省级重点实验室达成合作,通过建设毛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全自动、全天候采集竹林不同冠层的二氧化碳浓度等竹林生态系统的翔实数据。在当年举办的第1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安吉代表全球竹产区与国际竹藤组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浙江农林大学共同签署了全球第一个竹林经营增汇和竹制品储碳试验示范区项目。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摸清家底。”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绿化科科长诸炜荣告诉记者,一开始县里信心满满,结果一出来却让人大跌眼镜。经估算,安吉县竹林森林植被碳储量134万吨,但年碳汇量仅为0.05万吨。原来,按照碳汇相关理论,森林碳汇的产生,只能是对无林地上植树造林或人工林的森林经营改造两种方式。在未经经营的情况下,竹林碳汇的生产量很低。
竹林的经营主要指定期采伐。“竹林和一般的林地不一样,如果不采伐的话,到后来笋也出不来,竹子也出不来,到最后竹子就死亡了。更严重的,竹林随意抛荒后,可能会成片开花死亡。时间一长,安吉的绿水青山也会受到威胁。”诸炜荣说。以前,当地的竹林一般两年采伐一次,每次采伐三分之一,采伐下来的竹子就近运到工厂加工成竹制品。遗憾的是,近年来,由于毛竹价格持续低迷,林农上山砍竹的积极性持续下降,林地抛荒、竹林退化、生态破坏等频频发生。因此,激发农户经营竹林的积极性,推动竹林“重生”迫在眉睫。
在诸炜荣看来,竹林碳汇必须经营,而且开展竹林经营进而固碳增汇的空间巨大。他给记者算了笔账,2015年底,根据国家标准《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安吉对山川、天荒坪两个乡镇下辖的5个村庄开展竹林碳汇试点核算。核算结果显示,在适当经营后,2.1万亩的竹林每年可产生碳汇量8322吨。以此估算,安吉全县竹林碳汇预计每年约34万吨,按当前平均每吨43.4元的价格计算,可带来的直接收入每年就有近1500万元。
打通“内循环”
竹林碳汇算出来了,还得通过交易才能发挥作用。去年年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鼓励地方搭建林竹碳汇交易平台,开展碳汇交易试点。以此为契机,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连同当地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两山银行”等开始探索区域性的碳汇交易。用安吉两山银行副总经理王小刚的话说,目标是要搭建闭环的碳汇收储交易市场。
去年12月,安吉开展竹林碳汇收储交易试点,按照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标准打造的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落地运营。简单来说,就是县里各个村合作社通过集中化经营持续产生碳汇,这些碳汇被“打包”收储到当地两山银行,再通过金融让利惠企等政策,交易给购碳企业。交易过程中,村集体和农户、两山银行和购碳企业分别可享受利率优惠的碳汇共富贷、收储贷惠企贷、等3种林业碳汇金融产品;相关保险机构还开发出竹林碳汇价格指数保险和毛竹碳汇富余价值恢复补偿保险,来保障各方的长期利益。
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上线当天,早在2015年就曾开展竹林碳汇认证核算的5个村庄率先完成收储交易,按约17元一亩的收储价“卖”了近3年的竹林碳汇总共108.62万元。其中,大里村党总支书记应忠东代表村集体,拿到了27.5万余元的交易金。消息一出,村里炸开了锅:“我们的空气都可以卖钱了?”这些年,大里村花了心思搞旅游,开发户外基地、打造网红民宿等,效果不错。可应忠东总惦记着毛竹林,采访期间,他多次向记者强调:“东南西北都是毛竹山,这可都是我们的宝贝!”如今,眼看着空气“变现”成了村集体的真金白银,村民们经营竹林的热情更加高涨。
不仅如此,近期梅溪镇梓坊村以村里7195亩竹林30年碳汇项目,拿到了365万余元的碳汇共富贷。村里计划用这笔钱先修建林道,剩余的资金用于竹林抚育经营。在安吉,收储交易中多方受益的模式被津津乐道。比如,村民可以通过流转竹林、获取超额分成、参与竹林经营获取多笔收入,实实在在享受乡村发展带来的实惠;对金融机构而言,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仅可以扩大信贷投放,还可以向央行申请低利率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进行资金支持,降低放贷成本;两山银行和购碳企业也都获得了好处,能享受配套的金融政策支持,贷款额度提升,贷款利率优惠。
“通过碳汇收储和企业购碳,目前的模式基本跑通了碳汇交易的区域‘内循环’。”王小刚告诉记者,但这只是雏形,长期来看仍需突破交易模式单一、市场供需失衡等难题。数据显示,安吉首期竹林碳汇收储(含预收储)规模14.24万亩,30年合同金额为7230.79万元;相比之下,与两山银行签订碳汇认购协议仅3家企业,合计缴纳购碳资金41.6万元。接下来,安吉将探索“零碳会议”“零碳旅游”等有更多主体参与的更丰富的碳汇交易场景。
“碳”索无止境
近年来,越来越多长三角城市争做“卖碳翁”,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新路径、新模式。
比如,衢州开化推出林业碳汇质押贷款,采用林业碳汇价值质押与林权抵押或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捆绑方式,累计发放贷款960余万元。丽水通过助力打造“零碳会议”“零碳网点”等,向浙江省事务局等多家政府机关单位出售碳减排指标。
2020年12月,丽水达成首笔碳交易。当时,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花费6100元向遂昌县高坪乡篐桶丘村购买61吨林业碳汇,用于中和抵消浙江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人员培训期间产生的碳排放。一年多的时间里,丽水先后卖出6笔共670余吨碳减排指标,“卖碳”最多的龙泉市兰巨乡官浦垟村,因此获得了5.5万元的收入。
近日,官浦垟村又向龙泉农商银行兰巨支行出售了31.92吨林业碳汇,用于抵消其2021年度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此外,中国工商银行丽水分行营业部购买了庆元县贤良镇192.65吨碳汇减排量。两家银行因此获颁碳中和证书,丽水银保监分局统信科科长张超艺告诉记者,这是丽水首次有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碳汇交易。
与安吉鼓励竹林经营采伐不同,丽水多笔碳交易背后,森林碳汇增汇更侧重保护和再造,引导人们护林造林。2015年,丽水市首个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落地庆元县,预计每年可给贤良镇带来上百万元的潜在碳汇收益。那时候,贤良镇湖源村的护林员周小兴第一次发现,原来植树造林真的能赚钱。在他的青年时代,包山烧炭是潮流,砍树伐木是村民的必备技能,光头山、癞头山在当地随处可见。直到十多年前,伐木等“靠山吃山”的营生被叫停,他才从伐木工转为护林员。
风向变了。2006年起,丽水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出了林权抵押贷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等制度,为林业碳汇产权管理打基础。去年12月22日,丽水市森林碳汇管理局挂牌成立,下一步还将在林业碳汇交易标准和市场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诸炜荣觉得,这或许是个新契机。目前,仅靠区域里的“内循环”很难消化掉当地的林业碳汇存量和增量,未来可能需要更大范围、更高层级的平台来发挥作用,从而有效衔接碳汇生产方、交易方以及相关机构等。《京都议定书》以联合承诺的形式首次提出了碳交易的概念。长三角想从碳交易中尝试破题,不仅要分开发力争取在体制机制上形成突破,更离不开互相间的交流与共享,联合起来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延伸阅读1
终于有人把碳中和讲清楚了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意见》)正式发布。
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总体部署。紧接着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该《意见》和《方案》一经颁布,引发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多家机构认为,2021年将是碳中和赛道“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其中两个文件均重点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面对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国家明确“30·60”双碳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背景下,我们的行动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低碳/脱碳行动不仅导致战略性行业产业链的重构,冲击现存的经济体系,绿色低碳、绿色生活成为未来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如何使公众正确理解碳达峰、碳中和问题,针对中央指出的五个方面主要目标,我们在气候行动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最新出版的《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一书中,生态文明领域专家从理论、技术、政策等多维度、多主体解读碳达峰、碳中和,为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在政策制定、技术研发、公众意识等层面提供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助力实现绿色转型与零碳未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其中主要包括以下行动路径:(有删节,详情可查看《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一书)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壮大绿色环保产业、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构建绿色供应链等。打造绿色物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鼓励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废物回收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建立绿色贸易体系等。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等。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等。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等。强化法律法规支撑、健全绿色收费价格机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标准、绿色认证体系和统计监测制度、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等。“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的增长,“十五五”时期要逐步减少,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水电,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发展绿色氢能。2030年要建成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要达到12亿千瓦,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工业电动交通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遏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净零能耗、低碳建筑,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材,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落实绿色低碳理念,建设低碳智慧型城市和绿色乡村。优化运输结构,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发展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清洁零排放汽车。要建设加氢站、换电站、充电站。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排放脱钩,减缓气候变化的治本政策,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坚持生产责任延伸制度,推动静脉产业、动脉产业的发展,鼓励推广再制造,建立完善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够受益的方式。研究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智能电网、储能、绿色氢能、电动和氢燃料汽车,实现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发展资源循环利用链接技术,具有推广前景的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以扩大资金支持和投资,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要求下,需要大力发展低碳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低碳能源中比较代表性的就是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氢能、可燃冰和页岩气等。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背景下,推动能源革命既要立足眼前,满足现阶段的能源安全需求、配合抵达能源消费峰值,又要放眼长远,积极开启指向碳中和目标的机制创新、技术探索,探索从规模发展向技术进步转型的能源治理体系,以治理体系转型带动能源低碳转型。想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从源头上讲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减少碳的排放,二是增加碳的吸收。前者就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减少会产生温室气体的行为,比如少烧煤或者提高煤的利用效率,多用绿色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后者就是多植树造林打造绿色生态环境,众所周知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总体来说达到降低碳排放的作用。从社会层面讲,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社会转变过程,需要从改变消费理念、推动全民行动和完善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协调推进。引导社会大众形成低碳消费光荣、奢侈性高碳消费可耻的理念,加大对环境知识的科普力度,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低碳消费的强烈重要性,自觉形成节约、低碳的消费方式。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部分人炫富夸富的行为,他们沉醉在高碳消费之中而不自知,严重败坏了社会节俭之风。对于这些现象,政府、社会、媒体要同时发声,制止、批评、引导他们改正行为,共同助力形成全社会低碳节俭之风。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采取激励引导与惩戒相结合的策略,形成全社会热爱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按照绿色生活的要求,制定推行绿色城市、绿色社会、绿色企业、绿色校园、绿色家庭的标准,限制过度包装,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服务业,通过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建立,把被所谓的现代消费抛弃的“分解—还原—再生”三个环节重新纳入自然生态循环的链条之中,通过相应的表彰、奖励、处罚措施,对公民的生活行为予以引导。如建立和完善对城乡居民绿色生活的支持体系,帮助人们实现绿色生活的目标。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在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开展全民绿色教育活动。提倡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养成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遏制浪费、减少浪费。《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已明确提出,要引导绿色饮食,推广绿色服装,倡导绿色居住,鼓励绿色出行,同时要求各地全面构建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全民行动体系,将生活方式绿色化全民行动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内容,将每年6月设为“全民生态文明月”,培养绿色公民。思想决定行为,转变公众消费意识是推行低碳消费的重中之重,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养成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绿色生活意味着衣食住行更环保,要把低碳消费落实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从衣、食、住、行、游、娱及日常生活各方面把低碳消费落到实处。城镇绿地生态系统是城镇的建成区或规划区中以各类绿地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建设良好的城镇绿地生态系统对于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具有重大的作用,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更具有现实意义。增加碳汇以提高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也是减排的重要途径。增加碳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森林碳汇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应通过植树造林、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管理等提高林地生产力,进而增加森林碳汇。要通过减少林木砍伐、采伐措施改进、木材利用效率提高、森林灾害防治加强等措施来保护森林碳贮存。要通过使用其他清洁能源替代薪柴、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木材深加工、木材循环利用等措施来实现碳替代。耕地碳汇是陆地生态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较低,南方约为0.8%~1.2%,华北约为0.5%~0.8%,西北大都在0.5%以下,而美国为2.5%~4%,所以我国增加耕地碳汇有着很大的空间,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以增加耕地碳汇。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防止草原退化和开垦,要降低放牧密度、围封草场,实施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原修复。此外,加大优良牧草引入和优化畜牧业管理也是改善草原碳汇的重要方法。海洋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固碳能力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对应陆地的“绿色碳汇”,海洋碳汇是“蓝色碳汇”,是海洋生物吸收和存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或容量。要重视海洋碳汇的作用和核算,在深入研究海洋碳汇的基础上,在碳交易中引入海洋碳汇交易,进一步扩大碳汇潜力。巩固提升林业碳汇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访林业碳汇专家周国模
前不久,浙江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巩固提升林业碳汇、加强对林业碳汇的科技支撑等具体要求。林业碳汇为何备受青睐?围绕林业碳汇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与路径,如何更大化利用好林业碳汇等问题,记者采访了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省政府特约研究员、省林业局林业碳汇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周国模。记者: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如何理解林业碳汇的作用?周国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涉及碳排放和碳吸收两端。按照国家要求核算编制的省市温室气体清单结果显示,能源、工业、废弃物处理和农业等领域都体现为净碳排放,只有林业领域体现为净碳吸收。故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减排与增汇双轮驱动、并力前行。此外,随着减排工作推进,技术减排空间会持续压缩,减排成本会不断增高,陆地生态系统增汇的优势将愈加凸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包括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相比于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库更容易精准测算,增汇潜力也更大。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储存了约1.15万亿吨碳,维持着全球植被碳库的77%和土壤碳库的39%,年吸收量约占陆地生态系统年固碳总量的三分之二。中国科学院曾组织百余位院士专家,从技术和产业层面对我国如何实现碳中和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获得了对碳中和路线图的框架性认识,提出“固碳端”的重点在于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而生态系统碳汇的主阵地在森林碳汇。由此可见,巩固提升林业碳汇的重要意义。周国模:浙江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森林蓄积量的单位面积增长量、增长率全国领先。根据最新监测结果,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为622.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17%,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2.90亿吨。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碳汇发展。去年召开的全省第一次省级总林长会议要求,要把提升林业碳汇能力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大力增加森林蓄积量,加大绿色产业支持力度,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省委、省政府还专门出台林业政策文件,部署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打造林业现代化先行省战略,对林业碳汇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周国模:林业碳汇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大有可为。我觉得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围绕森林扩面提质,做好森林增汇文章。森林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是森林增汇的有效方法。要持续推进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启动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战略储备林、美丽生态廊道,在提升森林蓄积量同时,增强森林、湿地碳汇功能。围绕森林健康保护,做好森林减排文章。要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林地利用管理,加强森林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增强森林防灭火能力,持续推进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为保障森林健康提供坚实基础。围绕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做好竹木产品固碳文章。森林树木随着生长和成熟,固碳能力在达到顶峰后会逐渐下降,为了维持和提高林地固碳效率,森林资源保育与采伐利用需要并重。要不断改进竹木产品加工工艺,促进产品碳转移,提高竹木产品固碳功能。围绕林业碳汇技术创新,做好科技支撑文章。以森林碳汇发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减排技术研究,力争在森林经营增汇、森林保护促汇、树种选育及更新、竹木产品固碳等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完善推进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探索湿地、竹木制品碳库核算方法,为碳汇能力提升、碳汇精准监测和碳汇交易打好基础。围绕林业碳汇先行示范,做好试点建设文章。重点在造林绿化、质量提升、竹木制品固碳、机制创新4个主要方向,开展全省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建设。有效发挥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探索推进以森林碳汇为主的区域性碳汇交易,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林业碳汇建设,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记者: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探索竹产业固碳增汇共富方面,浙江有哪些优势?周国模:浙江省竹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竹林碳汇研究走在全国前列,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很好的突破口。2012年,全国首个竹林碳汇试验示范区落户湖州安吉。2018年和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竹林碳汇国家创新联盟相继落户浙江。浙江还研发了全国4个林业碳汇交易方法学中的“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和“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有多项竹林碳汇相关技术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其中2017年“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增汇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全国首个以森林碳汇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科技奖励。今后,我省可以结合科技优势,以竹林碳汇为突破口,实施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新产业驱动机制、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建立绿色金融支持制度,充分挖掘竹林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在拉长竹产业链、提升全链条竹林价值的同时,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面提升竹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竹林固碳、产业降碳和农民共富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的浙江样板。